国家人口发展研究战略课题组发布的《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认为,中国自1973年全面推行计划生育以来,少生了4亿多人,使生育率迅速下降,而生育率的下降导致人口抚养比下降三分之一,为我国经济增长创造了40年左右的人口红利期。
多巧妙的渐进式推理啊,推理的结果是给某部门自己扣上顶戴花翎。似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经济成就,大半都要记在某部门的名下了。可是,我们不禁要问,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人口红利”真是计划生育创造出来的吗?“少生了多少多少人”真的是一件值得炫耀的功劳吗?我们不妨分析一下。
所谓“人口红利”,是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抚养率比较低,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整个国家的经济呈高储蓄、高投资和高增长的局面。衡量“人口红利”的主要指标为“人口抚养比”,即总人口中非劳动年龄人口与劳动年龄人口之比。一般以15-64岁为劳动年龄人口,14岁以下和65岁以上为非劳动年龄人口。
我们先来看看“自1973年推行计划生育以来,我国少生了4亿人”的说法到底是否有科学的依据。显然,“课题组”所说的“少生4亿人”是以实行计划生育之前我国的人口出生率水平为基准估算出来的,估算前提是认为如果不实行计划生育,中国人就会一直保持1973年以前的生育率水平,或者更高。可是,毋庸置疑,即使不实行计划生育,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自然转变和避孕节育技术的进步,人口出生率水平也一定会自然下降的。这个星球上除中国以外的其他所有国家都没有实行如此严格的计划生育,而绝大多数国家的人口出生率均呈自然下降趋势,包括我国在内的很多国家的人口出生率已经降到令人恐慌的程度。如果硬要把“少生了多少人”说成是一个功劳的话,也多半是自然规律的功劳,而绝不是某个部门的功劳。某部门贪天功为己有,也恰恰暴露了他们的集体短视。要知道,他们现在自作聪明地冒领的所谓“功劳”,这看似的“功劳”将来一定会变成他们避之唯恐不及并要千方百计推卸的罪责。事实将一定会证明这个判断。
退一步说,即便我们认同“自1973年推行计划生育以来,我国少生了4亿人”的说法,不去思考“少生4亿人”的理论依据,也应分析一下,这减少的4亿人是否一直都是非劳动年龄人口,是否一直都是社会的包袱。很明显,到2007年《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出台时,1973年至1992年这20年间出生的人口均已超过15岁成为劳动年龄人口,而1993年到2007年15年间出生的人口还没有成为劳动年龄人口。我国推行计划生育政策最严酷、减少人口最剧烈的阶段就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初。由此可以认定,这减少的4亿人如果活下来的话,到2007年时,其中多数已经成长为劳动年龄人口,而仅有少部分仍是非劳动年龄人口,但在几年或十几年的时间内也都要成为劳动年龄人口。
由此,我们不能不质疑,“少生了4亿人”,究竟是减少了非劳动年龄人口还是减少了劳动年龄人口呢?“少生了4亿人”究竟是否有助于降低人口抚养比呢?计划生育究竟是扩大了人口红利还是削弱了人口红利呢?
再退一步说,单就降低人口抚养比来讲,究竟是增加劳动年龄人口这个分母的意义更大还是减少非劳动年龄人口这个分子的意义更大?计划生育对于增加劳动年龄人口显然有极大的负面作用,而对于减少65岁以上的非劳动年龄人口明显没有作用(除非实行计划死亡),而只能去减少14以下的非劳动年龄人口,但这些非劳动年龄人口十多年后又一定会成为劳动年龄人口。那么,计划生育减少人口对于降低人口抚养比的作用究竟何在呢?
为了让经济快速发展而降低人口抚养比,为降低人口抚养比而减少新生人口,就如同为了让汽车跑得更快而减轻荷载,为了减轻荷载而放掉油箱里的汽油。请问世间会有这样愚蠢的司机吗?完完全全是竭泽而渔、杀鸡取卵的做法,竟然还要组织一班刀笔邪神来为此歌功颂德,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通过减少新生人口,来降低抚养比,其作用有限,而且只是暂时的。其利(如果勉强称为利的话)不过15年,而其害却至少是50年(65减去15)。如此简单的道理,难道整个“课题组”的专家学者们竟然会不知道?我想,他们当然很清醒地知道,只是,他们知道他们所挥霍的研究经费来自何处,他们知道如果不去努力圆谎就没有资格去分享这个谎言背后的巨大利益。此等专家,少些也罢。
如果说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因素包括“人口红利”的话,那么这个“人口红利”首先得益于劳动年龄人口这个大分母,这些出生于1945至1995年50年间的分布于社会各个岗位上的广大劳动者(当然还包括那些1945年以前出生的仍然有劳动能力的劳动者),这些由中华民族一代代伟大父亲和伟大母亲养育的中华儿女。
可以毫不避讳地说,“人口红利”真正的创造者不是计划生育政策,更不是贪天功为己有的某部门,而是广大的人民群众,广大的处于自主生育状态的人民群众。
作者:阿蚌 来源:中思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