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钟海之
数学变态、英语哑巴、语文僵化,如此教育已经远离了培养人才的初衷。
这些天,大陆多地出台的高考改革方案引发热议。在北京市的新方案里,语文从150分上调至180分,英语从150分下调至100分。接着,有网站针对高考推出相关调查,数学也“躺枪”了,有超过70%的网民表示“数学该滚出高考”。
大陆网民对数学的吐槽和另外一条消息不无关系,近日有媒体报道,“英国大学一年级的数学考题是勾股定理,中国高考的几何题需要做出这么多辅助线。”当中国教育部官员当众展示高考数学题时,白发的外国学者都发出一片惊呼。
其实,大陆中小学阶段数学难度普遍高于海外这几乎是个共识,甚至坊间也有不少段子流传。不同的是,以前这些段子由家长或老师们讲来戏谑中带着些许自豪,而此次借着高考改革的“东风”,网民们吐槽的方向也180度转弯,“我们是否真的需要那么难的数学”成了共鸣。
以“莫非要用函数去买菜”般的调侃抛出的“数学无用论”其实很容易被击破。数学的应用肯定不止于“算买菜钱”这么简单,它至少应该被理解为是一门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的学科,其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因此,段子归段子,相信大多数人也不会肤浅到把数学仅仅理解为“加减乘除”,也没有人能否定数学的魅力。只是当一些偏题、怪题屡见纸端、“数理化得高分绝招”的广告充斥网络时,这种魅力恐怕确实要大打折扣了。因此,“算买菜钱”这种看似极端的表达更多的是对于应试教育功利性的一种反讽。
众所周知,大陆教育拼的就是做题。以数学而言,“题海战术”拼的是基础分,掌握考试技巧可以得到一些幸运分,而难题、怪题则成为竞争天平上的重要砝码。这种思维逻辑对于在中国应试生态下的学生来说是“实用”的,可以说是必不可少的“常识”,然而当学生们带着这种思维逻辑走上社会或走出国门时却发现,这些“常识”是真的“无用”。
当数学题充满“变态辣”、英语沦为纸上谈兵、语文充满作者本人没想到的“中心思想”时,教育已经远离了培养人才的初衷。究竟是数学无用还是某种固化的思维方式无用,是数学、英语、语文应该滚出高考,还是应试逻辑应该滚出教育界,把探索的乐趣、交流的能力和文学的魅力还给学生?回归教育本真,就不难得出答案。
来源:qcbkw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