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当警惕形式化、运动式、一阵风式的政治亲民秀。
【侨报1月3日“四合院”中国时评 原题《“亲民秀”何必扎堆》】郑州市委书记搭地铁出行被记者“偶遇”、佛山市长上电视焗多宝鱼为民贺岁、南京书记等在政府开放日上客串解说员……连日来,大陆多地的官员们似乎集体抛开了“偶像”包袱,变得前所未有地接地气,媒体还“与时俱进”地绕开了走基层考察或慰问贫困群众的传统桥段,选择了更加生活化而且不苦情的话语策略。
然而,无论官员如何放低身段,媒体如何解释各种“偶遇”的合理性,民众仍不免质疑为跟风作秀。毕竟,这场官员“亲民热”离不开数日前“习近平吃包子”的大背景。
无法对官员亲民行为是否属于“跟风作秀”作出判断,但应当警惕那种出于“上行下效”的形式化、一阵风式的政治秀。
官员扎堆“秀”亲民,表面占据了政治和道德制高点,实际上却是一种过犹不及,稀释了亲民的含金量,表面上是在走群众路线,实质上是上层路线,因为做给高层看的需要远大于给普罗大众。而媒体“跟风”报道亲民秀,表面上是在回应社会热点,实际上恰恰证明了此前类似官民互动的匮乏。“无冕之王”不在监督公权力与政府的施政成果上下工夫,却舍本逐末地对官员的“亲民”细节大书特书,其实质是在回避社会公器的本职责任,安于宣传机器的花瓶式角色,不仅效果不好,反而惹得百姓厌恶。
有人认为,中国官员的亲民姿态无论是否刻意安排,都是政治生态的一种进步,是与欧美“先进经验”的接轨。此言差矣。对于以选票定成败的西方政治人物来说,如何打造在公众面前的亲和力,是一种必备的职业技巧,但这并不意味着,这种耗费了大量金钱与安保资源的政治公关不存在争议。西方世界,政要都曾在民众票选的“不受尊敬职业”排行榜上占有一席之地,这或多或少与选民厌倦了他们的作秀戏码有关。况且,中西政治语境、文化氛围本就不同,官员在亲民秀的分寸拿捏上自然不能等量齐观。
总而言之,对于中国官员来说,常怀亲民、敬民之心是传动政治与现代政治相一致的为官本义,但昙花一现式的跟风亲民桥段能省则省,而媒体为此跟风造势,更是大可不必。一顿简朴的便餐引发一场“亲民宴”,想必也有违领导人的初衷。
|